Foreign voices in 12th Five Year Plan (In Chinese) Go back »

2011-03-07 | All chapters

给“十二五”规划建言的“洋腔洋调”
北京青年报, 2011年3月7日

对于中国欧盟商会总经理唐亚东来说,忙是他五年来工作的常态,但是过去的三个多月,依然有些特殊或者说是异常忙碌——数十次的大小会议,不计其数的邮件和 电话往来,最终这场忙碌凝聚成了一份62页的中英文双语文件。这是一份提交给中国发改委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文件,被唐亚东看成自己在商会工作五年以 来“最骄傲的工作成果之一”。

这一切缘起于去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发起了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这是一次大范围的 意见征集,也就是说外籍人士、外国专家、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均可参加。敏感的外电报道说,尽管此前中国制定规划过程中也曾邀请外国人士发表建议和意见,但 邀请外国企业还是第一次。而中国欧盟商会则是这其中最积极的响应者之一。

当“十二五”规划的草案开始提交人代会审议的时候,唐亚东也在期待看到他们的文件能在规划中有所体现,不过,他也深知,中国决策者需要考虑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多,欧盟在华企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千上万字中能出现几十个字就很不容易了”。

★对话

201011月2日

国家发改委发起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这是一次大范围的意见征集,外籍人士、外国专家、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均可参加,被认为是中国政府首次将“外来声音”纳入到“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征集中

201011月1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呼吁为“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建筑的调查进行建言

201012月6日

国家旅游局收集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关于旅游部门和公共服务的公众意见

20111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对“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等出席了座谈会


准备“十二五”规划建议

三个月里开了50多次会

去年11月初,在发改委网站上发现“建言献策”活动启动时,唐亚东和同事们就马上行动起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提高透明度上作出的努力,我们十分欢迎

其实不仅仅是过去的三个月,因为整个2010年中国欧盟商会都在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而忙碌。“建言、献策”,这个中国两会上的“热词”,成为了唐亚 东整个2010年的关键词。唐亚东回忆说,早在2010年1月21日,上海市发改委就与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联系,邀请他们为上海市的“十二五”规划建言 献策。后来,六七个中国政府部门都先后为“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部分征集意见。

2010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呼吁为“十二五”的 税收计划和改革建言。 2010年11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呼吁为“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建筑的调查计划进行建言。 2010年12月6日,国家旅游局收集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关于旅游部门和公共服务的公众意见。对于上述号召,中国欧盟商会均给予了积极响应。

与此同时,商会也在期待着能向中国有关部门为勾画整个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十二五”规划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商会工作人员11月初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 发现“建言献策”活动启动时,唐亚东和同事们就马上行动起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提高透明度上作出的努力,我们十分欢迎。”唐亚东说。

唐亚东向记者介绍了这份“建言献策”文件形成的过程。中国欧盟商会的1600多家会员企业分布在中国各地,分成34个工作组。“我们通知各个工作组国家 发改委开始征集建议的消息,由工作组主席召集组内的企业代表碰头开会,每个工作组的开会次数大约在一到三次,形成统一意见后上报到商会总部,再由我们汇总 成一份文件,汇总过程中也曾经召集所有工作组主席集体开会。

唐亚东计算了一下,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中国欧盟商会在各个层面为“十二五”规划召开的大小会议达50余次,电话和邮件往来不计其数,直接为这一文件工作的人员达到四五十人。

希望提供的不仅是华丽的

表达而是可以操作的建议

经过反复的探讨以及和中国相关部门的沟通,唐亚东和同事们认为,中国决策者的需求总体有三个方面:对“十一五”期间的成功经验的评论;解决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建议;解决具体问题的建议

按照一般的推断,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对在华投资外企来说无疑是一个表达自身诉求、“抱怨”甚至“发牢骚”的好机会,但唐亚东对记者强调,中国欧 盟商会不会代表任何单个欧盟在华企业发言。文件中出现的所有内容,都得到了整个工作组成员全体认同,“对于有分歧的东西,我们宁可舍弃”。

实际上中国欧盟商会每年都会出版《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代表在华欧盟企业陈述对投资环境的看法、建议和诉求。但唐亚东认为,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建议,绝不能把以前每年长达700页的《建议书》简单挑选罗列出来就完事了。

“在形成文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头脑中问自己一个问题:中国的决策者到底想从我们这里得到哪方面的评论和建议?” 对于唐亚东和他的同事来说,寻找中国政府的兴趣点并不困难,因为双方在日常的密切沟通中已经就某些需要进行改革的领域达成共识。

最终,经过反复的探讨以及和中国相关部门的沟通,唐亚东和同事们认为,中国决策者的需求总体有三个方面:对“十一五”期间的成功经验的评论;解决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建议;解决具体问题的建议。”

如果笼统地评论投资环境,“市场繁荣,经济发达,前景乐观”这些词汇很容易说出口,中国欧盟商会希望提供给中国政府的并不仅是华丽的表达,“我们希望给出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建议”。

62页双语建言“有的放矢”

从股权到能源涉及多领域

由于各个工作组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投资环境不尽相同,对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的回应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文件中某些部分的行文和语言风格可能有些差别

记者看到,在最终成型的文件中,基本每个横向和纵向的领域都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非常清晰易读。这说明,中国欧盟商会在制作这份文件时的确做到了“有的放矢”。

记者看到,这份62页的文件共分为总体成就、总体评价、关键产业的具体建议三个大的部分,其中在第三部分又切分为横向议题、商品、服务行业、金融服务四个部分,欧盟在华企业涉及的从能源到汽车、从照明到化妆品、从旅游业到私募股权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文件中有所覆盖。

不过唐亚东也坦言,由于各个工作组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投资环境不尽相同,对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的回应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文件中某些部分的行文和语言风格可能有些差别。

希望法律法规提供翻译版

法院判决应在官网上公布

对欧盟在华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问题,不知道两年内将出台什么法律,那对于外国投资者是相当困难的。相对于欧洲国家,中国的立法程序和速度都是比较快的

唐亚东说,对欧盟在华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问题,因此“法律与竞争”也就成为整个文件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之一。中国欧盟 商会在该部分建议具体,措词直接,其中包括,“应当将法律法规草案的公开征求意见程序标准化,并至少留出8周的时间,以便所有利益相关方可以提交意见和建 议。当有关部门收到意见以后,应当确认收到并在专门网站上公布决策或处理结果。”

“所有法律法规在实施之前均予以公布,并创办一份官 方刊物来刊登所有法律法规,对于重要的规章制度,还应提供官方的英文翻译。只执行那些已在官方刊物上预先公布的法律法规将显著增加可预见性。”唐亚东对记 者说:“不知道两年内将出台什么法律,那对于外国投资者是相当困难的。”他介绍说,相对于欧洲国家,中国的立法程序和速度都是比较快的,“在欧洲国家,一 部法律的出台过程有可能长达数年”。

文件中还提到:“所有法院,至少中级和省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应当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对于法院作出的所有判决,确保任何利益相关方(即使不一定是诉讼当事人或其律师)都可以进行查阅。”

中国政策制定更加透明化

希望建议能体现在规划中

在这样一个勾画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宏文中,中国决策者需要考虑到的利益相关方非常之多,而欧盟在华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唐亚东介绍,在宏观层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与加快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创新是这份建议文件中着重强调的三个方面。

今年1月,中国欧盟商会最终将这份成型文件的书面和电子文本交到国家发改委手中,并很快得到了对方的赞赏。

唐亚东表示,中国欧盟商会当然非常希望文件中的某些部分能够在 “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否则可能会“有些许挫败感”。但他同时也深知,在这样一个勾画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宏文中,中国决策者需要考虑到的利益相关 方非常之多,而欧盟在华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千上万字中能出现几十个字就很不容易了。”

不管怎样,唐亚东再次强调:“中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更加的透明化,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非常欢迎。”